為農業撐起保護傘 讓農民吃下定心丸
——山東省濟南市“多險種、廣覆蓋”推進農業保險工作觀察
“今年6月初,眼看著麥子就要收了,一場暴風雨讓俺傻了眼。有40畝麥子不同程度受災,這要是往年,一準兒是白忙活了!9月26日,在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孫耿街道,種糧大戶周傳虎說:“但俺沒著急,俺投了小麥全成本保險。果然,保險公司賠了俺將近1.3萬元!
這場暴風雨,讓濟陽區2.1萬畝小麥受災,在小麥全成本保險98.47%參保率的保障下,承保機構中華聯合保險公司共核定理賠數額507.75萬元。不僅是小麥,據了解,濟南農業保險范圍已覆蓋全部涉農區縣,財政補貼險種發展到20個,涵蓋糧食、蔬菜、畜牧、花卉、中藥材及農業生產設施等多個品類。
采訪中,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季孝坦陳:“為充分發揮農業保險作用,自2007年以來,濟南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,在做好大田作物保險工作的基礎上,不斷加強農險產品創新,擴大保險范圍,基本形成了‘多險種、廣覆蓋’的農業保險體系。2017年以來,全市種植業承保面積累計達4776萬畝,保費規模6.38億元,其中農戶自繳保費1.1億元,農民獲得理賠資金4.21億元!
推進產品創新,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
在未實施小麥全成本保險之前,周傳虎也買保險,“之前是自擔保費3塊6角,每畝最高賠付450元,F在是自繳保費11元,保險額也提高到了每畝890元,相當于一季小麥生產的成本投入!
此外,現在的保險在定損手段、賠付程序上也有很大變化。以前,由于基層農業保險人員缺少,實行的是“一個標準定損,一個藥方抓藥”,核查精度不夠,F在,縣、鄉、村三級服務網絡逐步健全,采取人工核損為主,“GIS地理信息+衛星遙感技術”“網絡云+”等核查技術為輔的核查方式,開展精準定損、精準理賠。
在糧食作物上,讓政策性農業保險發揮保成本的作用,讓種糧農民無后顧之憂,是濟南推進農業保險險種創新的一個具體案例,這在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奉光看來,是該市推進農業保險產品創新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,“為農業撐起‘保護傘’,讓農民吃下‘定心丸’。近年來,濟南先后推出了針對糧食作物的大災保險、全成本保險,針對白菜、土豆等大宗蔬菜產品的目標價格保險,針對設施蔬菜的溫室大棚保險和日光溫室寡照指數保險等,以及針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平陰玫瑰、龍山小米保險等!
有了好的產品,還要讓農民真正接受并充分受益。對此,濟南市、縣兩級均建立了保費補貼保障機制,納入年度預算,并根據農業保險覆蓋面的擴大逐年增加,確保按時足額撥付保費補貼。在此基礎上,與保險公司聯動,通過加大宣傳推介力度、建立農村協保員隊伍等方式,讓農戶了解政策、提高認識、主動參保。
瞄準發展瓶頸,讓保險為產業保駕護航
相對來說,糧食作物生產性投入低,價格穩定,所以保險只要能起到保成本的作用,就能為產業撐起保護傘。而投入大、風險大的日光溫室、大中棚等設施蔬菜產業,又如何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呢?
“種設施蔬菜,除了價格等市場風險因素外,最擔心的是兩個方面。一是遭遇大風、暴雨、冰雹等極端天氣,棚體和棚內蔬菜受損失;二是擔心‘連陰天’,沒有日照,棚內光熱條件不足,植株生長緩慢,產量大幅下降!鄙毯涌h玉皇廟鎮菜農馬學春說。
王奉光介紹,設施蔬菜產業是濟南近年來推動產業振興的一個重點方向,目前日光溫室和大中拱棚種植面積已達50萬畝。因此,如何針對性設計好保險產品,為設施蔬菜產業保駕護航,擺在了濟南農業人面前。
“咱這一棚菜,有兩個保險為咱保駕。一個是大棚保險,保障棚體和棚內蔬菜,另一個是針對‘連陰天障礙’的寡照指數保險!瘪R學春說。
濟南推廣的設施蔬菜大中拱棚保險,每畝保費150元,農戶承擔20%,市縣兩級財政補貼80%,對于火災、水災、風災、雪災、雹災、冰凌等原因直接造成大中拱棚及棚內蔬菜的損失,進行賠付。在全國首創開發的日光溫室蔬菜寡照指數保險,以氣象部門提供的“連陰天”、霧霾天寡照時數作為賠付指數,達到連續寡照日數達到7天(含)以上時,視為保險事故的發生,不需要災后勘查定損,定損科學、透明度高。蔬菜大棚保險在去年試點的基礎上,今年推開,參保面積就達到了7萬多畝。
今年的“利奇馬”臺風災害,濟南有470個大棚受災,累計獲得保險賠付96.1萬元。日光溫室寡照指數保險自2017年10月推出以來,累計受災面積已達2.1萬畝,獲得理賠資金1027.6萬元,農戶滿意度及結案率達到100%。
推動機制創新,破解“推廣難、定損難、賠付慢”
農業保險好,為啥推廣難?商河縣玉皇廟鎮李家河溝村黨支部書記王紹貴說得很實在:“一是怕貴,農民過日子精打細算,又普遍有僥幸心理,能不花的錢都不花。二是定損難,以前的糧食政策保險,一畝地賠個百十塊錢,保險公司算來算去,農民跑來跑去,還不夠費勁的!
破解存在的問題,就是前進的方向。濟南市農業農村局農業保險處陳黎明介紹,圍繞破解農業保險“推廣難、定損難、賠付慢”,濟南堅持“政府引導、市場運作、協同推進、規范發展”原則,逐步加大財政補貼力度,明確界定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分工,充分調動農民參保積極性,構建政府、保險公司、農民“三位一體”政策性保障體系。
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,負責農業保險的方案制定和具體實施,協助、監督做好承保、理賠等,并指導農戶做好防災減災;財政部門負責保費的籌集、管理和監督;氣象、水利、民政等部門負責農業災害風險區劃、監測預警、防災減損和災情評估等。保險公司組建農險工作小組,駐村入戶開展宣傳發動,并采取多種方式支持在農村建立農業保險協保員隊伍,確保宣傳到戶率達到100%。
在破解“定損難、賠付慢”方面,濟南鼓勵各保險公司加強技術引進,運用衛星遙感、GPS定位、無人機航拍等先進查勘定損技術;將理賠功能融入惠農“一卡通”,簡化承保手續,實現農險承保、理賠流程移動化、便捷化,做到“定損到戶、理賠到戶、理賠結果公開”,確保賠付案件處理規范。
下一篇:不用設備也可測土? 教您如何目測判斷肥力